关键字不能为空!

按住Ctrl+D,即可添加“同方泰德”
官网到您的浏览器中。谢谢收藏!

确定
新闻中心News

联系我们Contact us

8610-82399521

E-mail : techcon@thtf.com.cn

【中国经营报】同方股份秦绪忠:新型城市化带来产业机会

时间 :2019-05-31   作者 :《中国经营报》        关键词 : 同方股份秦绪忠新型城市化产业

本报记者 屈丽丽 北京报道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衍生出新的需求,那就是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两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后者,也被视为我国今后一个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关键环节和重要抓手。

       这给很多企业提供了机会,作为持续深耕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城市节能领域22年的同方股份开始借此发力,5月初,在其“智慧 节能 向未来”同方新型城市化产品发布会上,同方一口气发布了8项拥有跨界融合、技术创新能力的平台级、设备级产品,被称为“融合创新的一次集中亮相”。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6年,同方股份就进行过重大变革,将原有的同方数字城市产业本部、同方人工环境产业、同方泰德、同方智慧城市业务等整合在一起,形成同方智慧节能产业本部。在此基础上,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内部变革强化产业内的业务协同、管理协同、创新协同,形成致力于智慧、绿色、健康的新型城市化科技服务产业集群,支撑未来发展。

       对于同方面向未来的产业定位和融合创新的模式,《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智慧节能产业本部总经理秦绪忠。

(秦总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

新型城市化带来的产业机会

       记者:你认为未来新型城市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它提供了哪些产业机会?相应的,同方有哪些相应的战略布局?

       秦绪忠: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同步,“新型城市化”区别于原来的高速发展,也已经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今天更要关注城市中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和谐统一,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成长,进而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以人为本”是新型城市化的灵魂。对企业而言,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破解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难题,其中蕴藏着巨大的产业机会。例如,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是重要的技术支撑,而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利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应该是阶段发展的重点,其中每一个具体方向的发展都是巨大的机会。

       同方成立22年来,始终以“科技服务社会”为宗旨,围绕新型城市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布局。其中智慧节能产业本部就定位于“致力于智慧、绿色、健康的新型城市化产业集群”,这是同方立足自身在智能节能领域的优势,结合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方向提出的产业发展目标。我们认为,沿着这样的方向赋能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新型城市化,有助于提高整个城市运行的质量和效率。

       不久前,同方在“智能+基础设施、节能+清洁能源、健康+美好生活”三个方向推出了8款软硬件产品,这些产品的成功推出体现了同方20多年来在智慧节能领域持续深耕、不断迭代创新的最新技术成果,也是跨界融合创新能力的一次集中亮相,体现了同方在这个领域的产业布局方向。

 

       记者:在你看来,未来新型城市化带动的产业机会和盘子到底有多大?过去大家都在谈消费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创造了很多新型的商业模式,但现在看来泡沫多一点,所以,下一步产业互联网要下沉,互联网要和智能,数据和产业做对接,同方甚至是和城市在做对接,是很大的一个应用场景,这对普通的用户和受众来讲是有距离感的产品和服务模式,能否谈谈你们的机会和风险是怎样的?创造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

       秦绪忠:的确,由于我们一直在具体的行业内持续深耕,比如轨道交通、智能建筑与园区、城市供热、基础设施、人工环境等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不是直接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确实让普通的用户和受众觉得有距离感。但是这些应用对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又是息息相关、非常重要的。

       现在大家非常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个人认为人工智能首先真正体现应用价值的,一定要有大的生产性应用场景做支撑,例如,北方城市的集中供热。北方某大型城市采用基于我们“智慧供热软件平台”的智慧供热系统后,人员劳效提高一倍以上,原来全网各个站点要三班倒人员24小时值守,现在可以做到无人值守,原来专家力量短缺,现在全网优化运行和故障诊断建立在“同方云”上,实现了专家资源的跨地域共享;在全网大数据基础上通过多热源优化调度算法以及整个热网的优化控制算法等,达到节能降耗15%左右,相应地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居民的供热质量大幅度提升,投诉率大幅下降。

       目前北方地区集中供热面积已达到140亿平方米,如果都采用这样的智慧供热系统,平均有15%左右的节能量,每年光节能的收益就是几百亿元,人均劳效提升就更大,居民供暖质量得到保障,有非常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融合“技术+资本+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助力城市供热实现转型升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问:同方近年来支持了很多重点城市的项目和平台,能否谈谈这种城市级市场的需求有哪些趋势或特点吗?对应这些需求,同方的策略是怎样的?

       秦绪忠:过去我们做了很多建筑、园区以及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但近年来城市级应用已经越来越多,这是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技术上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快速发展,原有的时空限制已经被迅速打破,从而为城市级的整体应用创造了条件;从市场上看,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也为城市级的需求打开了空间。这种城市级市场需求的本质是改革创新,就是要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服务于城市居民和城市管理者,提升他们的效率和品质;关键是建设实效,不能是华而不实的技术和产品的堆砌,而应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创造使用价值。

       对于这些城市级的市场需求,我们首先要立足于自身的核心能力,选择核心能力能够覆盖的有效需求,并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同时我们坚持应用为本,一城一策,以有效需求为中心,反向整合资源,形成真正有价值、适用的系统。还有,就是做好示范应用,坚持集中优势资源,不惜代价,降维打击,做好示范项目,形成引领作用。例如,我们在轨道交通线网指挥中心方向就是先在一线城市的北京、广州、深圳实现迭代创新,经历了最有挑战的考验,然后向二线城市推广应用。另外,我们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既然这种需求的本质是改革创新,我们倾向于先易后难,从改革容易形成突破的领域入手,如一些园区、垂直行业等,统一规划,分布实施。

       记者:虽然面向城市级的应用,但我们的研发显然是结合了大量的应用场景,能否谈谈我们后台跨界的研发是怎么做的?

       秦绪忠:同方创立之初就是清华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承担着将科研成果孵化转化,最终服务社会的使命,这是同方的基因。我比较赞同 “重大装备的研发一定要与重大工程相结合”这个提法,如果研发工作是闭门造车,研究出的成果就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浪费大量的资源,所以我们要特别感谢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他们也是研发链条里非常重要的一环。

       例如现在各个城市都在推进的地下综合管廊就是一个高度综合的工程,它既是一个复杂的地下空间,和我们地铁业务的空间属性很像;又是集合了各类设备的特殊建筑,和我们建筑智能化的特点相似;同时它又支持各类管网的可靠运转,和我们集中供热的业务相似度很高。因此,我们自认为是最有条件打造一个智慧管廊系统的。要研发这样一个软件平台,就需要我们跨越这样几个行业进行资源整合,并且要推动产品应用,快速实现技术和市场的迭代。为此,我们跨界成立研发小组和领导小组,研发小组的每个成员又有一个后方团队进行支援,领导小组由行政一把手直接担纲,负责把握方向、协调资源、推动落实,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内部磨合、目标分解并辅以相应的配合机制,快速推动跨界研发工作的成果落实。本次推出的智慧管廊软件平台就是这一研发的成果,该成果已经在首都新机场的新航城综合管廊这一最具示范性的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成为又一个跨界研发的成功案例。

同方是如何做技术成果产业化的

       记者:应该说,对应城市级需求的技术创新路径非常长,存在大量的跨界,包括技术成果转化的问题,以及大量外围技术和外部的需求要做无缝对接,能否谈谈同方是如何做到的,包括组织架构是如何支撑的这些创新?

       秦绪忠:同方作为科技孵化器,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产学研用的一体化,二是充分的市场化。在产学研用融合创新方面,首先要解决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角色配合问题,前期的技术研发是以科学家为主,企业提供支持和配合,等到它进入到产品化阶段,通常要以企业家为主,科学家提供支持和完善,这就存在不同阶段,以谁为中心的问题,否则就会变成矛盾;另外要解决产学研用的包容性有效衔接问题,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经济活动,需要上下游相互坚定的支持和配合,我们在行业内树立的科技和诚信的品牌形象,帮助我们提升客户黏性,也容易获得这些客户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和配合,从而将技术和应用有效地对接起来,实现创新迭代。

       充分的市场化,一方面保证了这些创新成果获得不断迭代的内生动力,实现从新技术到新产品再到新业务的跨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充分调动各种创新资源,实现各种创新要素,包括技术、资本、市场等的有效对接。

       同方的基本架构是“一主两翼”,其中的“两翼”就是创新孵化和金融资本,就是希望通过产业链、创新链和资本链的有效协同,促进创新发展,提高创新效率和成功率。

       记者:这方面有案例吗?

       秦绪忠:有,像大温差热泵机组,就是跨界融合创新的最新案例。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同方节能工程技术公司、同方节能装备公司、太原市热力集团公司分别代表了超长距离供热和大温差热泵供热领域核心技术、解决方案、装备工艺、最终需求的最高端,我们通过同方的平台将这些资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大温差热泵机组,并快速完成了创新迭代的过程,将为大幅度提升城市热网的输送能力、支持超长距离供热和大规模余热利用发挥重要作用。

同方的三链融合新战略

       记者:前段时间,同方推出了8款针对不同场景的产品,我们是不是有更多的选择,只选了这几个场景比较容易推动的?未来三年,同方还会不会有其他场景的应用规划?

       秦绪忠:一定会。现在处在一个转型期,技术革命、能源革命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希望以20多年来积累的智能和节能相关技术,沿着智慧、绿色、健康的方向为新型城市化赋能,同时也带动公司的高质量发展。在外围技术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将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我们要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并通过股权合作等推动技术和市场的联姻,更多地介入存量市场的转型升级,更多地介入专业化的运营或运维服务。

       在发展策略上,我们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资本链的融合创新。过去我们深耕一个行业、一个业务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围绕已有的产业去嫁接新的技术、新的业务就会快很多。我们的一些主业都是以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径培育出来的,那么在创新链上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创新孵化的经验向更多领域延伸;在资本链方面,我们本着实业为本、金融为用的原则,创新商业模式,支持产业做大做强。

       记者:你是把这个路径不断地升级?

       秦绪忠:发展到新的阶段,我们需要进行模式创新,不断强化它们之间密切的融合。

       记者:你提到的新技术、融合创新,现在同方的融合创新会占多大比例?

       秦绪忠:融合占的比例很大,因为我们的创新主要还是在应用层面,以应用为本,结合需求,反向沿着产业链进行跨界融合创新。

       记者:一方面是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城市群的发展,比如粤港澳地区成为国家重大的战略规划地区,雄安作为国家的千年大计一开始也定位于“智慧+”“节能+”,再加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请问同方在这些方面是否有相应的布局或者产业建设的实践?

       秦绪忠:我们在20多年的发展中积累的一些核心技术正好契合了目前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像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群的发展,我们也在重点跟踪,基于这样的场景提供产品和应用,这是我们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国家级新区还有十几个,我们希望加强产业和应用的对接。去年同方和西咸新区成立了西咸同方丝路未来发展研究院,希望把西部的总部基地落在西咸新区,强化本地化的产学研结合。

       对于“一带一路”我们沿线有相应的布局,特别是同方的一些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都得到应用。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发力,在沿线的更多地区得到推广应用。

(转自《中国经营报》原标题:同方股份秦绪忠:新型城市化带来产业机会)

分享 :